欢迎访问朝阳昌华电力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 0421-3602038 13352368093

​家电企业齐刷刷进场光伏,但“局中人”却并不好过

发表时间:2024-05-17

光伏行业起起落落,期望与焦虑交织,入局者迷茫,而局外人则迫切想要进场。

5月13日晚,科林电气发布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海信网能计划以33元/股的价格收购科林电气20%股份,收购目的直指取得科林电气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该公告一经发出,便在市场上形成了关注。

执意收购科林电气 缘由何起?

对于此次收购,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海信网能方面是为了尽快结束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稳定性。

公司总经理史文伯介绍说,海信布局新型电网、新能源,是一项重大长远决策,这也是海信集团整体战略规划重要组成内容。海信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已久,具备了市场上独特的竞争优势,海信成功控股科林电气后,要将科林打造成海信能源产业总部并扎根石家庄。

世纪新能源团队了解到,海信集团成立于1969年。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四家上市公司,旗下有海信(Hisense)、东芝电视(Toshiba TV)、容声(Ronshen)、gorenje、ASKO等多个品牌。

作为家电巨头,海信对于新能源行业也有初步涉猎,其是国电投、中电装备、中车等的Top10客户;自研的功率器件、功率模块广泛用于变频、储能、充电等行业。

家电市场下行,海信集团目前也在寻求其他赛道,而收购科林电气,则是其正式入局新能源行业关键一步。

为什么这家公司是科林电气?其实海信网能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依据。

科林电气作为一家在2017年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除传统业务外,也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发展势头迅猛。

科林电气2023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04亿元,同比增长48.88%,实现归母净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161.36%,其中,公司新能源业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271.27%,各版块业务数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而接手这样一家显然没有“包袱”且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对于海信来说,无疑是最快最稳健入局新能源的方式。

八大家电企业齐聚光伏赛道

美的光伏

2020年,美的下属子公司美的暖通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后又斥资约15亿,成为合康新能控股股东。2022年,美的战略入股科陆电子,2023年6月,美的在科陆电子持股比例达22.79%。2023年7月,合肥美的合康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目前,美的光伏的主营业务涵盖户用、工商业多场景解决方案、储能系统以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据了解,美的现已在国内多地投建分布式项目,2023年末,美的在分布式光伏EPC领域已完成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光伏电站一期、淮安威灵电机分布式光伏发电、美的冰箱荆州工厂等多个项目的竣工验收。此外,美的还与业内龙头通威达成合作协议,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推进光伏设备在各行业的应用。

TCL

2020年,TCL集团参与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混改,斥资125亿元收购其100%的股权,2022年正式更名为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产业链上游的硅片制作环节。2021年12月,TCL光伏科技成立,重点布局工商业、户用以及户储三大板块。目前,TCL以中环和光伏科技进一步扩展光伏业务板块。

对于TCl未来的发展方向,TCL董事长李东曾接受采访表示,将加大光伏产业的海外布局,如北美、欧洲、中东等地。目前,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墨西哥均设有光伏电池的组件工厂,可通过海外工厂加工再将电池组件销往北美市场。“我们还直接出口一部分光伏组件到欧洲市场,未来我们也计划在海外布局光伏晶体晶片产业。前段时间我刚从中东回来,中东方向是我们考虑光伏晶体晶片布局的一个可能选址。同时,我们也在北美方向积极考虑进一步的发展”

创维

2020年,创维成立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在家电行业积累的渠道、技术和资金优势,进军产业下游。2023年,创维成立了储能业务子公司,开拓储能业务。创维光伏已经拥有户用光伏、工商业光伏、智慧能源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储能业务产品包括工商业储能、基站铁塔备用电源、家庭储能系统等。

在创维入局光伏的第三年,其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已经迅速攀升至37%以上,成为仅次于传统电视业务的第二大业务板块。2023年上半年,创维光伏营收121.34亿元。

目前,创维光伏入选工信部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名单、入选2023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也同国家电投北京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协议中表示,双方将共同开发及推进多地区分布式户用、工商业、风电及储能光伏项目,预计2024-2025年每年开发容量3GW。

在布局规划方面,马龙曾接受新京报采访表示,目前,东北、西北、南部、西南等地方区域都开始布局,聚焦在绿色区域、黄色区域操作,对于红色区域按照配储的方式稳步推进。“未来,创维光伏将继续推动多元化绿色低碳发展,拓宽新能源业务的应用场景,逐步开拓工商业光伏、用电侧综合智慧能源管等业务,抓住市场风口,建成更多的电站。”

海尔

海尔进军光伏始于2015年,2015年发布整套光伏家庭能源系统、2017年成立海尔太阳能公司、2018年海尔日日顺乐家与阳光电源在家庭光伏领域达成合作。直至2022年,日日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纳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纳晖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成立。海尔集团的业务布局包含:分布式场景方案、储能系统、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目前,纳晖以农村户用光伏为切入点,推动光伏进村落户,业务已触达全国500余县,并与中核汇能在海尔集团总部签订战略协议并启动“碳乡融合”新模式。在储能方面,纳晖定制的储能+工厂园区场景方案在合肥海尔电冰箱厂正式并网运行。

海尔的光伏产业已经由第一阶段“户用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向第二阶段“多场景解决方案定制”顺利迈进,也为进入第三阶段“家庭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引领”打下良好基础。

格力

格力在光伏的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10年前,2013年格力自主研发的光伏直驱离心机系统将光伏发电与中央空调相结合,提出空调0耗能的概念。2021年8月底,格力电器以18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后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此外,格力集团还牵头组建了光伏新能源实体产业平台——珠海格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格力所参与新能源业务涉及储能、光储+家电、光伏开发等业务。

格力先后推出了新型光伏移动冷库、光伏(储)直流空调系统、光储直柔空调系统等产品,在中东、北美、东南亚、南美、欧洲等地区都有出口格力光伏空调。

此外,在2023年底,格力集团合资投建的鸿钧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的首个组件产品下线,今年1月首片电池产品下线。该基地全面达产后,将具备年产7.2GW异质结电池+5GW组件生产能力,格力集团在光伏领域的业务逐渐扩展的同时,也助力珠海光伏中下游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

董明珠曾说,新能源板块代表着格力电器的未来。除了提出“光储空”的概念,她还表示要借助格力电器多年来在技术和服务方面的积累,要深入研究新能源领域,并计划将储能技术应用到冰箱以及其他更多家电领域。

奥克斯

2015年,宁波奥克斯甬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2023年奥克斯又进军储能领域,成立奥克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奥克斯的业务包含:光伏逆变器、储能技术、光伏设备等。

在项目建设方面,奥克斯投建了宁波前湾新区建设新能源箱式变电站及储能系统设备研发生产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约为40亿元。一期项目主要为新建年产1.6万套新能源箱式变电站项目及年产5GW新型储能系统设备项目。

奥克斯的国内研发中心位于深圳、杭州和宁波,在海外巴西、波兰、孟加拉等地也设立了服务中心,将构建覆盖全球重要光伏市场的营销服务体系。

康佳

康佳通过与业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和控股子公司两种渠道入局光伏。2020年起,与业内企业签订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另一方面则通过控股子公司拓展产业链。2022年10月,康佳集团与禾迈股份联合成立康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业务包含硅材料、光伏玻璃、组件、分布式光伏开发、储能系统等,更多集中在光伏下游产业链与衍生产业链相关业务。

2021年初,康佳集团通过其控股子公司江西康佳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进军新能源光伏玻璃生产;今年2月,康佳旗下子公司贵州康贵能源有限公司投建日产1200吨光伏玻璃基片生产线项目。

海信

海信于2014年就曾在其空调厂房顶棚就考虑到了承重能力,预留了光伏发电项目的位置,经过几年的建设,海信空调厂区内光伏发电项目覆盖率已经超过90%。在近期举办的CES2024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海信也展出了多种光伏产业链产品,逆变器、储能以及光伏板+热水器+空调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家用光储充解决方案。

此外,作为空调龙头企业的海信也在光伏空调领域有所成就。海信的光伏中央空调,将光伏输出的直流电供空调使用,储能上采用光储直柔技术,配合定制的光伏逆变器,保障空调用电稳定可靠。

光伏电池集体渡劫

2023年,光伏企业集体渡劫,好在幽暗的日子正在成为过去;2024年,曙光初现,光伏行业的否极泰来值得期待。

经历了几年行业和股价的双重狂飙突进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光伏行业的好日子戛然而止,相反,较严重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起的价格下滑,乃至非理性雪崩,逐渐成为笼罩在行业里每一个企业头顶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并最终体现在业绩上。

2022年底,多晶硅终于从最高30万元/吨的价格转向,苦多晶硅已久的产业链下游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蓦然发现“产能过剩不仅仅出现在多晶硅环节,而是整个光伏产业链都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性产能过剩问题!”

据光伏协会的预测,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345~390 GW。据券商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末,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名义产能都将达到近 1000 GW,即使考虑产能利用率折扣,行业整体出现产能过剩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事实!

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格雪崩,组件的价格相比2023年年初的高点下降近 1 元/W!

组件端价格的惨烈下降,决定了上游各个环节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据测算:2023年度,国内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端价格的跌幅分别为66.91%(单晶致密料)、48.66%(M10硅片)、38.37%(G12硅片)、55.00%(P型182电池片)、53.75%(P型210电池片)、48.01%(P型182单晶组件)、46.45%(P型210单晶组件)。

光伏企业的业绩也持续承压,从2023年中报开始,很多光伏企业增长就出现问题了,Q3更是进一步恶化,至此,光伏行业的2023年报基本成为明牌,市场也不会有什么乐观的预期,从走势上就可以看出来了。

研发竞赛升级

新质生产力需要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勇于创新。而要参与光伏行业主流技术的竞争,需要企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研发投入。

赛泊资本创始人马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研发投入在行业发展中,是根基,也不一定说要行业领先,起码不能在行业内掉队。所以保持稳定的研发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加大研发投入的前提是你能生存下去。”

根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的数据,2021年至2023年,晶科能源研发投入分别为26.37亿元、56.15亿元和68.99亿元;晶澳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27.18亿元、46.08亿元、44.46亿元;天合光能研发投入分别为25.55亿元、46.21亿元、55.30亿元;隆基绿能研发投入分别为43.94亿元、71.41亿元和77.21亿元;通威股份研发投入分别为20.36亿元、44.01亿元和39.82亿元。按照2023年的研发投入数据计算,一线梯队的研发投入总金额超过280亿元。

“光伏是典型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研发创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晶科能源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22年至2023年,公司仅2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20亿元,每年研发投入约占总营收的6%以上。2023年,晶科研发费用更是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增速超过营收增速。”

“光伏行业不论是原材料还是设备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企业虽然重视技术研发,但在资金投入方面却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持续。”隆基绿能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2012年上市至2023年末,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70亿元,累计获得各类已授权专利2879项,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为77.2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96%。”

从研发投入数据来看,光伏一线梯队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可以看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应的是,在PERC退出主流后的数年间,TOPCon、BC等新技术产品不断被企业推向市场,如晶科能源的Tiger Neo系列、晶澳科技的DeepBlue系列、隆基绿能的HPBC产品等。

“公司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开发适应性更强的光伏产品,如抗风沙、抗盐雾等特性的产品,同时结合全球市场的需求变化,拓展新的市场和应用领域,如分布式光伏、海上光伏等新兴市场。”晶澳科技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公司会看大趋势而不是局部细节,比如新能源比重越来越高,储能技术的研发偏重就会加强。”晶科能源对如何把握研发方向和产品策略有着自己的思路,“产品应用场景扩大,不同的组件需求就会扩大,比如防积灰组件、柔性组件、bipv组件、海上光伏应用的组件等。”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晶科能源在2023年报中曾提及“以储能弥补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缺口的重要性”,“光伏+储能”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财报,2023年晶科能源4GW储能系统产线成功投产。在2024年最新发布的BNEF储能供应商分级名录中,晶科能源储能位列一级供应商。

储能业务几乎成为了光伏企业的必选项。如晶澳科技的智慧能源事业部聚焦集中式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电站和户用光伏储能电站三大业务;天合光能的储能舱及系统销售突破中国、欧洲、亚太、北美、中东非、拉美六大区域市场,累计出货近5GWh。

有意思的是,作为龙头企业的隆基绿能,选择了开拓新的能源项目——氢能。

2023年,隆基氢能发布了ALK Hi1系列新品,产品制氢直流电耗降至4.0kwh/Nm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推出了业内首家单槽3000Nm³/h碱性电解槽,为行业单槽规模最大,能够有效降低初始投资成本;发布了绿电+绿氢系统解决方案,助力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并在石油炼化、合成氨、氢冶金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业务拓展。2023年,隆基氢能营业额突破亿元,成为国内碱性电解槽中标规模最大的厂商,截至2023年末已建成2.5GW产能,位居行业首位。

相比起投资者对光伏板块的悲观预期,光伏行业的发展依旧火热。

时代周报记者与多家光伏头部企业交流后发现,企业对行业的景气度依然充满信心,行业下行周期挑战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按照当前一线梯队的现金流水平,坚持至下行周期结束或许并没有问题。

业内预期,下行周期的拐点或有可能在2024年下半年出现。目前,硅料产能的关停或检修临近时间节点,有分析人士将其视为价格加速赶底的信号之一。而日前,隆基绿能与通威股份签下的预计总金额约为391亿元、不少于86.24万吨的高纯晶硅合同,同样被视为下行周期反转的信号之一。

马赛认为,目前行业已经进入稳步发展区间,未来还能有多大空间和更大的增速,国内仍取决于政策力度,国外则取决于行业接受度。所以,在行业大玩家进入深幅调整并且完成调整以后,相关公司会进入小幅增长的频道。


CONTACT US

传真:0421-3602038

邮箱:13464235633@139.com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七道泉子镇新地村四组

关注我们

辽ICP备18019611号 技术支持:铭科网络